访谈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留柱
主持人:市发改委作为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全市的经济运行工作,目前已经进入7月份,全年的时间已经过半,请您介绍一下全市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
王留柱: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紧扣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全力稳增长、扩内需、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健运行。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外部冲击,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力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细化出台了推动一季度经济“开门红”29条政策措施和15条补充政策措施、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23条政策措施,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实施连续生产、满负荷生产奖励,为工业企业发放激励资金3616万元,有力促进了企业抢抓订单、扩大生产。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发放消费券1000万元,拉动市场消费约6000万元,开展汽车、家电、3C产品、电动自行车、家居产品等以旧换新活动,有效激发了市场消费活力。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4%、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
二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实际,围绕“从哪儿转”“往哪儿转”“怎么转”的关键问题,着力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结构向新向优。1—5月份,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9.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1%。
一方面,推动功能性新材料、电子电器、镁基新材料等3个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三聚”高分子材料、尼龙新材料、日用化工、橡胶助剂等细分产业,现有相关企业130余家,是全省重要的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基地。美瑞聚氨酯产业园特种异氰酸酯等6种产品产能世界最大,4个首台套工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中维化纤尼龙66安全气囊丝等4个产品是全国单项冠军,赞宇表面活性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年产1000吨级高端聚乳酸生产线年底将建成投产。电子电器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电器、智能终端等产业链,现有电子电器相关企业 450余家,我市电子核心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拥有天海集团、海昌智能、航盛电子等一批汽车电子电器企业,海能达、耕德电子等一批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天海三期、海昌二期、三贤电子二期等一批扩产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天海汽车线束和电子插接件引领国家标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20%;仕佳PLC 光分路器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海能达是全球第二大专用通信产品供应商,卫星移动手持终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40%;航盛车载视听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镁基新材料产业:我市镁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年综合加工能力30万吨,高强韧镁合金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镁交易中心。与中铝集团合作的镁基新材料工业试验项目7月份完成评估验收,总投资100—150亿元的年产30—50万吨全镁产业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海骊镁合金轻量化产业园一期建成投运,明镁镁业高强韧镁铝合金挤压型材、镁和新材料高性能镁合金板带箔等项目加快建设,正在着力打造“中国镁谷”。
另一方面,推动商业航天、生物制造、半导体及工业软件等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形成了集卫星制造、火箭研制、卫星测运控管理和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航天宏图成功发射“中原1、2号”等12颗卫星,今年计划再发射22颗卫星,到2027年完成“女娲星座”114颗卫星组网天章卫星智造基地建成投产,航天枢纽港投入运营,天章火箭制造基地、卫星发射专用工位等加快推进,正在打造中国独特的商业航天和卫星基地。生物制造产业:围绕生物大健康、生物基材料和生物医药三个领域,加快推进产业向终端产品延伸。河南生物产业集团新拓洋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异VC钠生产研发基地,飞天生物公司实现了医药级结晶果糖产业化,阿洛酮糖、氨基酸、小麦尾粉深加工、生物转化功能糖及原料智能制造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正在打造集生物医药、功能性糖、合成蛋白、生物基新材料于一体,在全国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链群。半导体及工业软件产业:龙芯中科鹤壁制造基地建成国内第一条全国产装备的芯片测试封装产线,具备年封装3000万片工控芯片的生产能力,目前已有40多家上下游企业落地,正在加快打造以芯片、电脑、打印机、工控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与华为联合打造的物联感知示范城市应用场景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向全球推介,光产品创新基地揭牌运营,推动实现“鹤壁造、全球用”。
三是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积极构建以淇河实验室为源头创新、中试城为转化基地、科创新城为产业载体的“一室两城”融合发展格局。淇河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序列,镁基新材料方向正在按照国家级实验室标准打造;科创新城已入驻75家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中试城建成省级中试基地4家、市级13家,正在打造覆盖主导产业及创新龙头企业的中试平台矩阵。第二是城乡发展更趋协同。加快打造以“十有”城市为内涵的北方美丽城市,统筹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绿化彩化美化、城市更新等工作。鹤浚一体化、鹤淇一体化步伐加快,“三山”统筹、“三区”融合有序推进。第三是绿色发展成色更足。常态化开展生态环保“五个一批”行动,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PM2.5改善率分别在全省排名第1、第2,在168重点城市排名第6、第7,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1天。全市7个河流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四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服务月”等线上线下专项活动114场,累计提供岗位5.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9230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79%、63%。重点领域保障充分。省市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75.3%。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99.8%、101.1%、99.9%。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连续7年绩效评价全省“优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探索形成“工程+专班+县区+网格”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五个一批”行动,建立“1+1+N”联合检查服务机制,安全事故数量、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0%、75%。
总的来看,全市经济运行平稳、态势良好,但还存在工业承压运行、创新基础较弱、财政压力较大等问题,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向好仍面临不少挑战。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强化工作统筹、采取有效措施,大干三季度、决胜下半年,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